古诗句

常惧染蛮夷

诗句
常惧染蛮夷
拼音
 cháng jù rǎn mán yí
平仄
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四支
上一句
近亦能稍稍
下一句
失平生好乐

「常惧染蛮夷」出自:《答柳柳州食虾蟆》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虽蒙勾践礼,竟不闻报效。
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
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

「常惧染蛮夷」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

「常惧染蛮夷」辞典释义

◎ 常的意思

【寅集中 • 巾】常·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8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
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水名。【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書·禹貢】作恆。
旂名。【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又】王建大常。【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常服。【詩·小雅】載是常服。【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廣韻】倍尋曰常。
車戟名。【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木名。【爾雅·釋木】常棣。【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姓。【廣韻】出河內。【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與裳同。【說文】下帬也。【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

◎ 惧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惧·康熙筆画:22·部外筆画:18

〔古文〕愳【唐韻】其遇切【集韻】【韻會】衢遇切,音具。【說文】恐也。从心瞿聲。或省作瞿。
【集韻】俱遇切【正韻】居遇切,音屨。【集韻】無守貌。
【集韻】懽俱切,音劬。亦恐也。【前漢·惠帝贊】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東方朔傳】吳王懼然易容。

◎ 染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染·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琰切,音冉。【說文】以繒彩爲色。从水杂聲。徐鍇引裴光遠云:从水,水者所以染。从木,木者桅茜之屬。从九,九者染之數也。【周禮·天官】染人掌染帛。【爾雅·釋器】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赬,三染謂之纁。
柔貌。【詩·小雅】荏染柔木。
【博雅】染耦,和諧也。
姓。【姓譜】晉染閔,五代染于。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豔切,冉去聲。汚也,漬也。【書·胤征】舊染汚俗,咸與維新。【韻會】《周禮》染人有上、去二音。从九會意。俗从丸,非。○按《說文》收水部,今誤入。

◎ 蛮夷的意思

⒈  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总论》:“蜀 地僻陋有蛮彝风。”
欧榘甲 《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为蛮夷,然其地温暖,万物繁生,觅食甚易。”

总述:诗句常惧染蛮夷出自《答柳柳州食虾蟆》。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