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蓊匌川气黄

诗句
蓊匌川气黄
拼音
 wěng gé chuān qì huáng
平仄
仄?平仄平
韵脚
下平七阳
上一句
行潦相豗蹙
下一句
群流会空曲

「蓊匌川气黄」出自:《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
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气黄,群流会空曲。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
恐泥窜蛟龙,登危聚麋鹿。枯查卷拔树,礧磈共充塞。
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不有万穴归,何以尊四渎。
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秃。
乘陵破山门,回斡裂地轴。交洛赴洪河,及关岂信宿。
应沈数州没,如听万室哭。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
何时通舟车,阴气不黪黩。浮生有荡汩,吾道正羁束。
人寰难容身,石壁滑侧足。云雷此不已,艰险路更跼.
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
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

「蓊匌川气黄」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蓊匌川气黄」辞典释义

◎ 蓊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蓊·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0

【唐韻】【正韻】烏紅切,音翁。【博雅】蓊薹也。【韻會】草華之莖,細葉叢出者爲蓊薹。
【集韻】鄔孔切,翁上聲。蓊鬰,草木盛貌。【張衡·西京賦】鬱蓊薆薱。
【韻會】草名。可染黃。
【韻補】烏光切,音汪。【道藏歌】司命保算,丹書南昌。解枝七元,腐骨更蓊。

◎ 匌的意思

【子集下 • 勹】匌·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6

【唐韻】口荅切【集韻】渴合切,音溘。【說文】帀也。【廣韻】周帀也。
【木華·海賦】磊匒匌而相豗。【註】磊,大石。匒匌,重疊也。
蓊匌,氣蓊鬱也。【杜甫·三川觀水漲詩】蓊匌川氣黃。
【唐韻】古沓切【集韻】葛合切,音鴿。
【集韻】【類篇】曷閤切,音郃。義同。【玉篇】或作佮合。【㴑原】合奇字作匌。匌合通。

◎ 川的意思

【寅集中 • 巛】川·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闢流川。【註】通流。【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註】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註】川,竅也。
叶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 气的意思

【辰集下 • 气】气·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0

【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音炁。【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與人物也。今作乞。
【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
(氣)〔古文〕【唐韻】去旣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旣切,音气。【玉篇】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爲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註】元氣,天氣也。
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
【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地黃爲六氣。【王逸·楚辭註】《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隂,日沒已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幷天地黃之氣爲六氣。
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三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曆家有氣法。【司馬彪·續漢書】氣之法,爲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爲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又】日旁雲氣,人主象。【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唐韻】【集韻】許旣切。與餼、䊠通。【說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叶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叶丘謁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 黄的意思

【亥集下 • 黃】黄·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
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池陽,西至黃山。
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
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註】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
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
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
縣名。【前漢·地理志】黃縣屬東萊郡,內黃屬魏郡,外黃屬留郡。【註】縣有黃溝澤,故名。師古曰:惠公敗宋師于黃,杜預以爲外黃縣東有黃城,卽此地。
中黃,天子內藏。【後漢·桓帝紀】建和元年,芝生於黃藏府。
官名。【杜氏通典】乗黃令,晉官,主乗輿金根車。【又】晉以后,給事黃門侍郞,散騎常侍,俱屬門下省,稱曰黃散。
老人曰黃髮。【禮·曲禮】君子式黃髮。【疏】人初老則髮白,太老則髮黃。【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
小兒曰黃口。【淮南子·汜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註】黃口,幼也。【唐開元志】凡男女始生爲黃,四歲爲小,十六爲丁,六十爲老。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黃冊也。
翠黃,飛黃,馬名。【淮南子·覽冥訓】靑龍進駕,飛黃伏皁。【詩·魯頌】有驪有黃。【註】黃騂曰黃。
鵹黃,鳥名。【爾雅·釋鳥倉庚註】卽鵹黃也。
黃目,卣罍類。【禮·郊特牲】黃目,鬱氣之上尊也。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者也。
大黃,弩名。【太公·六韜】陷堅敗强敵,用大黃連弩。【史記·李廣傳】以大黃射其裨將。
大黃,地黃,硫黃,雄黃,雌黃,藥名。
流黃,綵也。【古詩】少婦織流黃。【廣雅】作留黃。
會稽竹簟供御,亦號流黃。【唐詩】珍簟冷流黃。
【正字通】貼黃,卽古引黃。唐制,詔勑有更改,以紙貼黃,其表章略舉事目,見於前封皮者,謂之引黃。后世卽以引黃爲貼黃,不用黃紙。
倉黃,急遽失措貌。【風土記】大雪被南越,犬皆倉黃吠噬。
【玉篇】馬病色也。【爾雅·釋詁】虺隤,黃病也。【註】皆人病之通名,而說者便以爲馬病。【詩·周南】我馬虺隤。

总述:诗句蓊匌川气黄出自《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