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

唐代 · 骆宾王
百龄嗟倏忽,一旦向山阿。丹桂销已尽,青松哀更多。
薰风虚听曲,薤露反成歌。自有藏舟处,谁怜隙驷过。
恻怆恒山羽,留连棣萼篇。佳城非旧日,京兆即新阡。
城郭三千岁,丘陵几万年。唯馀松柏垄,朝夕起寒烟。
短歌三献曲,长夜九泉台。此室玄扃掩,何年白日开。
荒郊疏古木,寒隧积陈荄.独此伤心地,松声薄暮来。
(0)
纠错/补充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翻译和注释

赏析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拼音版

bǎi líng jiē shū hū ,yī dàn xiàng shān ā 。dān guì xiāo yǐ jìn ,qīng sōng āi gèng duō 。
xūn fēng xū tīng qǔ ,xiè lù fǎn chéng gē 。zì yǒu cáng zhōu chù ,shuí lián xì sì guò 。
cè chuàng héng shān yǔ ,liú lián dì è piān 。jiā chéng fēi jiù rì ,jīng zhào jí xīn qiān 。
chéng guō sān qiān suì ,qiū líng jǐ wàn nián 。wéi yú sōng bǎi lǒng ,cháo xī qǐ hán yān 。
duǎn gē sān xiàn qǔ ,zhǎng yè jiǔ quán tái 。cǐ shì xuán jiōng yǎn ,hé nián bái rì kāi 。
huāng jiāo shū gǔ mù ,hán suì jī chén gāi .dú cǐ shāng xīn dì ,sōng shēng báo mù lá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作者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唐代建国的第二年,在乌伤城北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名叫骆家塘的小村庄里,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之一的骆宾王,诞生来到人间。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特有的姓,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成为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为史家所称道。此后骆族虽然簪缨不绝,代有才人,但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衰落。然而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却始终不变。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长为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如今第三代的长孙降临人世,为这个和睦欢乐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气。祖、父两个忙不迭地翻检古籍,要为小儿取一个好的名字。

出于久乱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龙的渴望,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骆宾王长大以后,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言行进止的座右铭,力图辅君佐国,干一番事业。然而世海泛浊,正道难行,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波折与不幸。又是罢官贬职,又是诬赃下狱,命运乖蹇,壮志难酬。最后遁迹荒野,客死他乡,连骸骨下落也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果怕是祖、父为他命名时所始料不及的。

唐朝建国以后,为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很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种蒸蒸向上的社会气氛激励下,根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诲和家族“簪缨传家”的传统,学业修成,等待传飞腾跃的骆履元,在家里待不住了。在父亲的指点下,他打点行装,离家出游,上京谋仕去了,把小宾王的教育和养抚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称得上是呕心沥血。还在宾王开始咿哑学语的时候,祖父就经常把孙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读简易的诗文。大约是“天之欲降大任于斯人”吧,一开始骆宾王对诗文吟读就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仿佛和它们有天合之缘。一首诗只消教几遍,他就能用吐字还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诵出来。抑扬顿挫,颇合规矩,而且经久不忘。这种天赋的资质与灵性,使祖父兴奋不已,脸上总是荡漾着笑容。合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欢乐。

转眼间,骆宾王已经五六岁,他不仅已熟记不少诗文,而且在祖父的指导下,还能吟句作文。祖父经常向他讲述的历史掌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脑子里积存起来,使他拥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识。对儒家处世做人的道理,虽然还不能深切理会,但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应该说骆宾王的启蒙教育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门,很早地被打开了。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随着岁月的流转,这首诗连同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仅国内人人都在传唱,而且冲出国境,成为儿歌的经典和智慧的象征。永远放射着光芒。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授予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消息传来,合族振奋。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务之后,就抽暇南下,返乡省亲祭祖。然后携妻、儿北上,同居任所。

骆宾王离开义乌的时候,年龄大约在10岁左右。虽然他在家乡已经享有神童的美誉,但从祖父那里接受的仅仅是启蒙教育。父亲认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进行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除了在县学馆学习之外,父亲还让骆宾王结交齐鲁一带的名士,使他在广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在后来写的《与博昌父老书》中,骆宾王曾有“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的话。这“张学士”和“辟闾公”,就是当年骆宾王与之交游的良师益友。若干年以后,骆宾王再回博昌,则两人已双双去世。所以他“感今怀古,不觉涕之无从也”。

正当骆宾王学业蒸蒸日上,心怀凌云之志,打算通过试场拼搏,以实行“利用宾于王”的理想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骆宾王来说,无异于猛雷轰顶,使他于悲伤之中,又惊愕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时他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好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很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加上和附近州县官佐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按照丧制,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满,家计已十分艰难。其时兖州瑕丘县的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是骆履元生前挚友。为了周济骆宾王一家数口的生活,就把他们母子接到瑕居居住。一边资助日常的生活费用,一边帮助骆宾王做好上京赴考的一切准备。

当时上京考试,必须经地方举送。举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学馆”选送,称为“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称作“乡贡”。骆宾王父殁守孝,已经离开博昌学馆,现在又移居瑕居,所以只能以“乡贡”的资格入京考试。当时“乡贡”的名额,规定很严,一个州只有二三名。幸亏骆宾王在齐鲁已颇有名望,加上父亲一些朋友的关照,他在州、县竞选中顺利地过了关。于是怀着鹏飞龙腾的渴望,他辞别母亲,奔赴长安。满望春闹一搏,扬名大下,然后济世用时,建立功业。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发展,命运之神给予他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波折。从此他一直在一条坎坷不平,而且又是荆棘丛生的人生小路上艰难奔波,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精彩推荐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早秋三首·其一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 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

    仙宗出赵北,相业起山东。明德尝为礼,嘉谋屡作忠。
    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宫。与善今何在,苍生望已空。
    宿昔三台践,荣华驷马归。印从青琐拜,翰入紫宸挥。
    题剑恩方重,藏舟事已非。龙门不可望,感激涕沾衣。
    永叹常山宝,沉埋京兆阡。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韦玄方继相,荀爽复齐名。在贵兼天爵,能贤出世卿。
    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藏壑今如此,为山遂不成。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岂悟瑶台雪,分雕玉树行。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
    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 梁宣王挽词三首

    贵藩尧母族,外戚汉家亲。业重兴王际,功高复辟辰。
    爱贤唯报国,乐善不防身。今日衣冠送,空伤置醴人。
    金精何日闭,玉匣此时开。东望连吾子,南瞻近帝台。
    地形龟食报,坟土燕衔来。可叹虞歌夕,纷纷骑吹回。
    像设千年在,平生万事违。彩旌翻葆吹,圭翣奠灵衣。
    垄日寒无影,郊云冻不飞。君王留此地,驷马欲何归。

  • 鲁忠王挽词三首

    同盟会五月,归葬出三条。日惨咸阳树,天寒渭水桥。
    稍看朱鹭转,尚识紫骝骄。寂寂泉台恨,从兹罢玉箫。
    邦家锡宠光,存没贵忠良。遂裂山河地,追尊父子王。
    人悲槐里月,马踏槿原霜。别向天京北,悠悠此路长。
    树羽迎朝日,撞钟望早霞。故人悲宿草,中使惨晨笳。
    气有冲天剑,星无犯斗槎。唯馀孔公宅,长接鲁王家。

  • 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

    才美临淄北,名高淮海东。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
    玉殿孤新榜,珠英落旧丛。徒悬一宝剑,何处访徐公。
    叹息书林友,才华天下选。并赋三阳宫,集诗集贤殿。
    具物衣如在,咄嗟长不见。既哀薤露词,岂忘平生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