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

唐代 · 李益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0)
纠错/补充

从军北征翻译和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薄海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征军三十万,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

注释⑴遍:念piān。⑵回首:一作回向。⑶月中:一作月明。

鉴赏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而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想象得出。

从军北征拼音版

【cóng jun1 běi zhēng 】 tiān shān xuě hòu hǎi fēng hán ,héng dí biàn chuī háng lù nán 。 qì lǐ zhēng rén sān shí wàn ,yī shí huí shǒu yuè zhōng k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从军北征作者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精彩推荐

  • 山中雪后(晨起开门雪满山)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 送秦光禄北征(北虏胶堪折)

    【送秦光禄北征】 北虏胶堪折,秋沙乱晓鼙。 髯胡频犯塞,骄气似横霓。 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 将军驰白马,豪彦骋雄材。 箭射欃枪落,旗悬日月低。 榆稀山易见,甲重马频嘶。 天远星光没,沙平草叶齐。 风吹云路火,雪污玉关泥。 屡断呼韩颈,曾然董卓脐。 太长犹旧宠,光禄是新阶。 宝玦麒麟起,银壶狒狖啼。 桃花连马发,彩絮扑鞍来。 呵臂悬金斗,当唇注玉罍。 清苏和碎蚁,紫腻卷浮杯。 虎鞹先蒙马。鱼肠且断犀。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 守帐然香暮,看鹰永夜栖。 黄龙就别镜,青冢念阳台。 周处长桥役,侯调短弄哀。 钱塘阶凤羽,正室掰鸾钗。 内子攀琪树,羌儿奏落梅。 今朝擎剑去,何日刺蛟回。

  • 殿前欢(拍栏杆)

    【双调·殿前欢】 登江山第一楼[1] 拍栏杆,雾花吹鬓海风寒, 浩歌惊得浮云散。 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 纱巾岸,鹤背骑来惯。[2] 举头长啸,直上天坛。[3]

  •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 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 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 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将军拥旄宣庙略,
    战士横行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逾剑阁。
    阁道岧峣上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
    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源饶毒雾,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昔时闻道从军乐,
    今日方知行路难。苍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三春边地风光少,
    五月泸中瘴疠多。朝驱疲斥候,夕息倦谁何。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重义轻生怀一顾,
    东伐西征凡几度。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弃置勿重陈,
    重陈多苦辛。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技君王识,
    谁惮三边征战苦。行路难,行路难,岐路几千端。
    无复归云凭短翰,望日想长安。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征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七德龙韬开玉帐,
    千里鼍鼓叠金钲。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
    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百发乌号遥碎柳,
    七尽龙文迥照莲。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行路难。
    誓令氛祲静皋兰。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