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溪涨

唐代 · 杜甫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馀。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
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东麻,散乱床上书。不意远山雨,夜来复何如。
我游都市间,晚憩必村墟。乃知久行客,终日思其居。
(0)
纠错/补充

溪涨翻译和注释

赏析

溪涨拼音版

dāng shí huàn huā qiáo ,xī shuǐ cái chǐ yú 。bái shí míng kě bǎ ,shuǐ zhōng yǒu háng chē 。
qiū xià hū fàn yì ,qǐ wéi rù wú lú 。jiāo lóng yì láng bèi ,kuàng shì biē yǔ yú 。
zī chén yǐ bàn luò ,guī lù kuǐ bù shū 。mǎ sī wèi gǎn dòng ,qián yǒu shēn tián yū 。
qīng qīng wū dōng má ,sàn luàn chuáng shàng shū 。bú yì yuǎn shān yǔ ,yè lái fù hé rú 。
wǒ yóu dōu shì jiān ,wǎn qì bì cūn xū 。nǎi zhī jiǔ háng kè ,zhōng rì sī qí j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溪涨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精彩推荐

  • 忆仙姿(九之二)

    日日春风楼上。不见石城双桨。鸳枕梦回时,烛泪屏山相向。流荡。流荡。门外白苹溪涨。

  • 渔家傲(初创真意亭于南溪,游陟晚归作)

    岩壑萦回云水窟。林深路断迷烟客。茅屋数椽携杖舄。人寂寂。侵檐万个琅玕碧。
    倦客羁怀清似涤。更无一点飞埃迹。溪涨慢流过几席。寒湜湜。凫鹥点破琉璃色。

  • 鱼游春水

    芳洲生萍芷。宿雨收晴浮暖翠。烟光如洗,几片花飞点泪。清镜空余白发添,新恨谁传红绫寄。溪涨岸痕,浪吞沙尾。
    老去情怀易醉。十二栏干慵遍倚。双凫人惯风流,功名万里。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何时送客,更临春水。

  •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1] 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3]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4]萋萋满别情。[5]

  • 念昔游三首(李白题诗水西寺)

    【念昔游三首(其三)】 李白题诗水西寺, 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 红白花开山雨中。

  • 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 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