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代 · 李白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0)
纠错/补充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翻译和注释

译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晓)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注释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晓)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北楼:即谢朓楼。谢公:谢朓。

赏析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诗人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拼音版

【qiū dēng xuān chéng xiè tiào běi lóu 】[1] jiāng chéng rú huà lǐ ,[2]shān wǎn wàng qíng kōng 。 liǎng shuǐ jiá míng jìng ,[3]shuāng qiáo luò cǎi hóng 。[4] rén yān hán jú yòu ,qiū sè lǎo wú tóng 。 shuí niàn běi lóu shàng ,[5]lín fēng huái xiè gōng 。[6]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精彩推荐

  •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秋登张明府海亭

    海亭秋日望,委曲见江山。染翰聊题壁,倾壶一解颜。
    歌逢彭泽令,归赏故园间。予亦将琴史,栖迟共取闲。

  • 秋登巴陵望洞庭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
    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
    大荒无鸟飞,但见白龙塠.旧国眇天末,归心日悠哉。
    上将新破胡,西郊绝烟埃。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
    幸得趋幕中,托身厕群才。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 同群公秋登琴台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