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浔阳三题。庐山桂

唐代 · 白居易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翦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0)
纠错/补充

浔阳三题。庐山桂翻译和注释

赏析

浔阳三题。庐山桂拼音版

yǎn jiǎn yuè zhōng guì ,jié gēn yī qīng tiān 。tiān fēng rào yuè qǐ ,chuī zǐ xià rén jiān 。
piāo líng wěi hé chù ,nǎi luò kuāng lú shān 。shēng wéi shí shàng guì ,yè rú jiǎn bì xiān 。
zhī gàn rì zhǎng dà ,gēn gāi rì láo jiān 。bú guī tiān shàng yuè ,kōng lǎo shān zhōng nián 。
lú shān qù xián yáng ,dào lǐ sān sì qiān 。wú rén wéi yí zhí ,dé rù shàng lín yuán 。
bú jí hóng huā shù ,zhǎng zāi wēn shì qi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浔阳三题。庐山桂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精彩推荐

  • 送郑十二还庐山别业

    浔阳数亩宅,归卧掩柴关。谷口何人待,门前秋草闲。
    忘机卖药罢,无语杖藜还。旧笋成寒竹,空斋向暮山。
    水流经舍下,云去到人间。桂树花应发,因行寄一攀。

  • 送孙逸归庐山(得帆字)

    炉峰绝顶楚云衔,楚客东归栖此岩。彭蠡湖边香橘柚,
    浔阳郭外暗枫杉。青山不断三湘道,飞鸟空随万里帆。
    常爱此中多胜事,新诗他日伫开缄。

  •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 庐山瀑布歌送李顾

    飘白霓,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不遣浔阳湖向西。
    火雷劈山珠喷日,五老峰前九江溢。九江悠悠万古情,
    古人行尽今人行。老人也欲上山去,上个深山无姓名。

  • 浔阳三题。湓浦竹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
    玄冥气力薄,草木冬犹绿。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
    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
    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胡为取轻贱,生此西江曲。

  •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 题浔阳楼(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 题庐山山下汤泉

    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
    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