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

唐代 · 戴叔伦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0)
纠错/补充

苏溪亭翻译和注释

苏溪亭翻译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拼音版

【sū xī tíng 】 sū xī tíng shàng cǎo màn màn , shuí yǐ dōng fēng shí èr lán ? yàn zǐ bú guī chūn shì wǎn , yī tīng yān yǔ xìng huā h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苏溪亭作者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德宗贞元进士。曾先后出任新城县令,东阳县令,江西节度使府留后,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后上表请为道士,不久病卒。他当时的诗名很大。其诗题材广泛,写过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的乐府诗,也写过一些委婉清新的写景寄怀诗。他主张「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于后来的「神韵」说有很大影响。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原集散佚,现有明人所辑《戴叔伦集》。

精彩推荐

  •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和苏员外寓直

    自昔重为郎,伊人练国章。三旬登建礼,五夜直明光。
    墨草尚书奏,衣飘侍御香。开轩竹气静,拂簟蕙风凉。
    晓漏离阊阖,鸣钟出未央。从来宿台上,天子贵文强。

  •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郭家溪亭

    高亭望见长安树,春草冈西旧院斜。光动绿烟遮岸竹,
    粉开红艳塞溪花。野泉闻洗亲王马,古柳曾停贵主车。
    妆阁书楼倾侧尽,云山新卖与官家。

  • 逍遥翁溪亭

    逍遥翁在此裴回,帝改溪名起石台。车马到春常借问,
    子孙因选暂归来,稀疏野竹人移折,零落蕉花雨打开。
    无主青山何所直,卖供官税不如灰。

  • 题元十八溪亭(亭在庐山东南五老峰下)

    怪君不喜仕,又不游州里。今日到幽居,了然知所以。
    宿君石溪亭,潺湲声满耳。饮君螺杯酒,醉卧不能起。
    见君五老峰,益悔居城市。爱君三男儿,始叹身无子。
    余方炉峰下,结室为居士。山北与山东,往来从此始。

  • 题胡氏溪亭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

  • 溪亭二首

    溪亭四面山,横柳半溪湾。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
    水寒留客醉,月上与僧还。犹恋萧萧竹,西斋未掩关。
    暖枕眠溪柳,僧斋昨夜期。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
    共戏鱼翻藻,争栖鸟坠枝。重阳应一醉,栽菊助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