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宋代 · 李纲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0)
纠错/补充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翻译和注释

赏析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众抗拒。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于,叹词;穆,美好。天子,指唐宪宗。登庸,重用。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拼音版

wǎn táng gū xī ,yǒu duō shǎo fāng zhèn ,fēi yáng bá hù 。huái cài xióng fān lián sì jun4 ,qiān lǐ gōng rán lǚ jù 。tóng è xiàng zī ,qián shāng zǎi fǔ ,shuí gǎn fèn míng yǔ 。ān ē qún yì ,gòng yún máo jiē yīng fù 。
yú mù tiān zǐ yīng míng ,bú yí bú èr chù ,dēng yōng péi dù 。wǎng dū quán shī wēi lìng shǐ ,qín zéi gōng míng guī sù 。bàn yè xián méi ,mǎn chéng shēn xuě ,hū yǐ wáng xuán hù 。míng táng zuò zhì ,zhōng xìng gāo yìng qiān gǔ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作者

李纲(1083~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江苏无锡人,祖籍邵武(今属福建),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因无锡有河,名曰梁溪,故号称梁溪先生。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一]、[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二]、[七])、《念奴娇》([一]、[三])、《雨霖铃》、《喜迁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中《六幺令》以江烟水云歌月以及玉树疏钟古寺高楼等背景映衬词人“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之感古伤今之情怀和“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之坚韧不拔之操守,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等。

政和二年(1112)李纲进士及第。五年,李纲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宣和元年(1119),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宣和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

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他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为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其时,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任宰相仅七十五天,就被驱逐出朝,不久贬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继又流放到海南岛的万安军(今广东儋县东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才获自由。

建炎四年,李纲回到邵武居住。此后,于绍兴二年(1132)二月至绍兴三年,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后改湖南安抚使),又于绍兴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他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绍兴十年正月卒。卒赠少师,谥忠定。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精彩推荐

  • 念奴娇(云峰横起)

    【念奴娇】 云峰横起, 障吴关三面, 真成尤物。 倒卷回潮, 目尽处、 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 如今虽在, 空有千茎雪。 追寻如梦, 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 孙郎终古恨, 长歌时发。 万里云屯, 瓜步晚、 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 画船遥想, 一笑吞穷鬓。 当时曾照, 更谁重问山月。

  • 念奴娇(宏光建国)

    【念奴娇】 宏光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後来狂客。[1] 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 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2] 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 国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 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3]

  • 念奴娇(辘辘转转)

    【念奴娇】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 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 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1] 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2] 清夜游词,後庭花曲,唱彻江关女。 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 念奴娇(暮云明灭)

    【念奴娇】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 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 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1] 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 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 念奴娇(鸳鸯二字)

    【念奴娇】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後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 念奴娇(周郎年少)

    【念奴娇】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1]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2][3]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 念奴娇(多情宋玉)

    念奴娇(多情宋玉) 多情宋玉, 值西风摇落, 悲秋时节。 赖有幽芳深解意, 的皪枝头争发。 欲语含羞, 敛容微笑, 心事如何说。 暗香时度, 卷帘留伴霜月。 谁为赋写仙姿, 挥毫落纸, 有尊前词客。 独倚阑干须信道, 消得孤吟愁绝。 补阙骚经, 拾遗香传, 顿许居前列。 品题多谢, 一枝当为君折。

  • 念奴娇(约友中秋游长桥,魏倅·邦式不预,作念奴娇,和其韵)

    素秋天气,是登山临水,昔人悲处。我遇清时无个事,好约莺迁鸿翥。旋整兰舟,多携芳酝,笑里轻帆举。松江缆月,望云飞棹延伫。
    别乘文雅风流,新词光万丈,珠连锦聚。恨不同游,指浩渺、玉宇琼楼相付。桂子收香,蟾辉采露,暂辍尊前舞。丝囊封寄,倩他双翠衔去。